国外的高档机床制造商,以及高档机床零部件制造商,无不是有多年的积淀和雄厚的研发力量作为保障。而我国机床之所以落后,也正是因为研发方面缺乏作为。
据介绍,近几年来,国产的低端数控系统基本把国外竞争对手挤出了中国市场;而高端市场则正好相反,国产只占不到十分之一。高端数控系统市场基本上在法那科和西门子等厂家的掌握中。
数控系统相当于数控机床的大脑,在整个机器的价值中占到五分之一。它的作用,是将用户设定的加工目标,换算成具体的加工步骤,指挥机床。目前我国制造数控机床的厂家,很多是购买国外的数控系统,与自家的机床集成。
国外高档数控系统,在高速和高精度表现上,以及在五轴加工和智能化方面比国内产品表现都好,而且其平均无故障时间是国内产品的4倍。
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软硬配件、高速高精算法都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改善。国内电子基础产业落后,决定了我国高档数控系统的弱势表现。
除了数控系统水平的差距,关键零部件领域的薄弱也限制了国产机床的高度。在一些机床展会上,也能看到应用法那科或西门子数控系统的国产高端机床,与国外装配同样“大脑”的机床相比,转速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一,误差范围是别人的5倍。
即使是最简单的零件,一旦要用在精密机床上,都必须达到一定的精密程度。比如说轴承,其性能的提升依赖于对材料、加工技术、摩擦磨损、润滑、密封、接触力学和弹塑性形变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而且需要高精密的加工设备和检验设备。
正因为如此,顶级国货的质量表现常常弱于国外。比如在数控机床的动力中心――电机的表现上,国内产品转动不够平滑,更容易发热,而且也更容易出故障。
而数控机床所需要的功能零部件,比如轴承、摆头还有光栅,国内都处于起步阶段,造不出一流水准的产品。而最常见的丝杠、导轨、刀具等部件,最优质的货品也需要进口。
另一方面,人才也是一个瓶颈。我国企业的研究人员往往对自己手头上的工作比较熟悉,但在基础研究方面积累很少,而且知识面也窄,对技术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缺乏解决难题的能力。人的水平,决定了机器的水平。而我国机床厂商相对待遇较低,也很难留住高级人才。日本一家著名的轴承公司,其总部有1800个研发人员,这是中国同行不敢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