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产业间相互支撑的体系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虽然很有竞争力,但由产业体系支撑的综合竞争优势和中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外,虽然当前中国国内面临成本进一步上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但中国劳动力规模仍然庞大,且到2020年中国劳动力素质还会有较大幅度提高,25岁及以上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会从8.56年提高到10.2年;这一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素质仍旧处于快速提升的时期,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质量型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新十年。
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长,世界排名已经从2005年之前处于40名外变成目前的跻身世界前40名,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仍处于30名之外。近年来中国正兴起一批新兴的优势行业。这些行业过去一段时期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少于1,近3年已经大于1。最有可能成为潜在优势的产业集中于全球产品空间的中心区域,从行业类型看,同样集中于机械设备、化工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产业也存在技术竞争力不强和部分传统产业竞争优势下降的问题,这一点在我们泊头就可以表现的非常明显,我们的传统产品
铸铁平台这两年就有下降的趋势。 “中国变为弱势的传统优势行业有18类,这些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曾大于1,但近5年,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已少于1。” “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及资源性)产品等领域,竞争力正在逐渐消失,变为弱势行业。
“不要妄自菲薄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或者机械工业竞争力不值一提,(其实)在若干成套装备和主机上我国有很强竞争力。”蔡惟慈表示,面对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要创造有利于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倒逼机制已经使机械工业从业者感受到需求增长速度下滑之后的压力,为了对付压力,行业更加注意创新驱动,依靠产品升级来开拓新空间。”伟成量具认为,尽管机械工业增长速度由2000年-2010年的25%高速增长,变成2011年和2012年的11%、12%相对低速增长,但行业提升内在素质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经过一段比较困难的时期之后,中国的机械工业转型升级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机械工业强国。
“2013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仍将处于弱势,但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较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受到发达国家弱势增长形势的影响,但其稳定增长的势头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仍可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这对中国稳定出口增长有利。”